来源:滚动播报
(来源:中国航空报)
毛先之
曾几何时,飞行汽车的愿景勾勒出这样一幅图景:城市天际线不再被交通拥堵和拥挤地铁所困扰。然而,低空经济的发展却让人们直面一个顽固的现实——空中交通的实现,依赖于复杂的配套体系,而这套体系的构建难度远超想象。
当下,制造商们正全力冲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适航认证,试图攻克“能安全飞”的核心难关;投资者们也向电动航空领域注入数十亿美元资金,期盼城市空中交通(UAM)早日从概念走向现实。然而,相较于技术研发的热度与资本投入的力度,支撑空中交通日常运转的关键配套环节——从起降调度到地面衔接,进展却相对缓慢,已成为制约行业从“技术验证”迈向“商业运营”的核心瓶颈。
土地制约:低空经济配套设施落地的核心困境
早在上世纪,航空先驱们已发现:飞行器本身的技术突破只是“能飞”的第一步,要实现真正的“自由飞行”,还需依赖地面支撑体系的配合。如今,eVTOL面临的挑战比前代航空技术更为复杂:行业关注的焦点已从“如何研发出符合安全标准的飞行器”,转向“如何让飞行器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高效、合规、低成本地持续运行”。这其中涉及飞行路线规划、起降点选址、运营成本控制、社区接受度协调等一系列现实问题,每一项都考验着行业的综合推进能力,任何一个环节掉链,都可能让空中出行的愿景停滞不前。
其中,土地资源成为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。城市土地的稀缺性与高成本,在全球各大城市都表现得极为突出,无论是纽约、悉尼这样的欧美都市,还是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城市,空中交通相关配套设施的选址都受此牢牢束缚。即便不考虑复杂的安全防护与功能配套要求,仅满足基础运营需求的场地,也需占用至少1.4英亩(约5666平方米)土地;若要应对高频次、多机型的高流量运营,所需面积更是要超过14英亩(约56656平方米)。即便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郊区,要找到一块既符合飞行安全距离要求、又不与现有城市功能(例如,住宅、学校、医院)冲突的场地,也绝非易事。
更棘手的是成本问题: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,土地价格已高得惊人,新加坡等寸土寸金的城市,每英亩土地价格甚至达到2000万美元(约合1.47亿元人民币);郊区地块虽价格稍低,但每英亩200~500万美元(约1470~3675万元人民币)的成本,仍让不少中小型项目望而却步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成本还未计入土地规划审批、周边环境协调、基础设施接驳等隐性成本——在一个停车位价格堪比小型住宅的城市里,要快速推进空中交通配套设施落地,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。
全球探索:各国空中交通生态的差异化路径
全球范围内,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策略,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空中交通生态构建路径,有的倾向改造现有设施,有的选择从零起步,有的则以谨慎试点为主,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征。
美国选择“改造优先”,更倾向于利用现有设施而非新建。全美分布着数千个直升机机场,空中交通配套建设大多依托这些既有场地推进。俄克拉荷马州推出的3500万美元资金计划便体现了这种思路,该计划聚焦医疗与应急服务的整合,而非打造全新的城市交通网络。2025年,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(FAA)更新了相关设计指南,但监管体系仍呈碎片化,各州路径差异显著,且进展主要由私人资本驱动,难以形成全国性协调规模。目前,洛杉矶、迈阿密等大城市已在交通枢纽附近开展试点,未来其空中交通网络可能更精简、更集中。
欧盟以“监管引领、谨慎推进”为核心。欧洲航空安全局(EASA)与FAA协同制定标准,但截至目前,欧洲相关落地项目仅13个,远少于东亚的200余个。德国、英国、法国的城市虽主导了少量建设,但多聚焦于演示飞行而非商业服务。2024年巴黎奥运会虽用于展示eVTOL整合应用,但重点仍在“概念验证”,而非大规模推广。尽管欧盟监管框架已基本成型,但实际投资仍落后于美国与中国。
中国的“生态竞速”让西方同行相形见绌。深圳计划到2026年建成超1200个空中交通配套站点,其中近400个用于客运;重庆发布的计划目标更大,且建设已全面启动。中国在协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势显著,中央政策自上而下传导,各城市竞相推进。企业层面,亿航公司截至2024年底交付近300架飞行器,今年年内还将交付400架;今年1月,深圳罗湖区启用15个专用站点,苏州计划到2026年建成200个站点。上海企业峰飞航空(AutoFlight)持有多项eVTOL纪录,其“盛世”空中出租车已获1100架预订单,印证了中国制造商的实力。
亚洲其他国家也在探索适配路径:日本借助2025年世博会展示eVTOL;新加坡虽有政府支持(承诺6.5亿美元资金),但场地稀缺问题突出,符合需求的站点不足12个;韩国以汉江为演示起点,计划2040年建成覆盖广泛的网络;印尼面临连接1.7万个岛屿的任务,计划2028年推出eVTOL观光服务。不过,亚洲各国监管标准不统一,加剧了行业复杂性。
现实桎梏:资金、社区与监管的三重阻碍
尽管全球各国都在推进低空经济发展,但资金短缺、社区阻力与监管滞后三大难题,仍像三座大山横亘在行业面前,制约着空中交通生态的规模化落地。
资金问题是首当其冲的瓶颈。空中交通配套建设成本高昂,一座标准设施成本介于350万~2000万美元之间,且多数项目面临“收益不确定性”——成本需前期投入,回报却依赖未来技术、监管与公众接受度。传统资本需要长期稳定预期,而该领域收益流模糊、风险较高,因此当前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投入与投机性私人投资。巴西的案例颇具代表性:Eve Air Mobility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8800万美元用于制造,为基础设施融资铺路。私人资本则尝试模块化解决方案降低初始成本,但成功依赖持续技术合作与不确定的维护成本;房地产改造虽可规避征地成本,却需突破多重监管关卡,成本优势常被消耗殆尽。
社区阻力源于“噪声焦虑”。噪声始终是航空业的困扰,在城市中尤为突出。规划者从直升机运营中吸取教训:社区对噪声污染的抵制足以让资金充足的项目夭折。尽管eVTOL宣称更安静,但运营过程绝非无声,且起降作业分散在城市中心,将噪声带到居民身边。居民不仅担心噪声,还关注安全、隐私与房价波动。各国应对策略差异显著:欧洲要求严格噪声评估,却延长项目周期;美国审批体系分散;香港采取“沙盒模式”,在谨慎与效率间寻求平衡。
监管滞后是系统性挑战。航空监管以“安全优先”为核心,新型飞行器认证往往比技术研发更耗时。eVTOL作为全新品类,认证标准需重新制定,尽管FAA已推出相关标准,但仍需持续调整。飞行员执照体系也存在空白,现有执照无法完全适配eVTOL的飞行模式,培训体系需快速迭代。尽管美、欧、亚监管机构已启动国际协调,但传统认证平均耗时数年,而空中交通涉及完整运营体系,监管框架完善很可能超出行业最乐观预期。
低空经济的未来:夯实基础,方能启航
低空经济的发展,并非单一技术或单一环节的突破就能实现,而是需要飞行器研发、配套支撑、资金保障、社区协调、规则完善的多维度协同——就像传统地面交通需要“汽车+道路+交通规则+加油站”的完整体系,空中交通也需要“eVTOL+运营站点+低空交管系统+充电设施”的协同配合,仅靠单点突破,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。
当前,行业已逐渐意识到“技术先行、配套滞后”的问题,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“系统推进”作为核心策略:中国通过“十四五”低空经济发展规划,明确飞行器、基础设施、规则标准的协同推进目标;美国FAA与交通部联合发布“低空交通路线图”,将资金支
持、社区沟通纳入监管体系;欧洲则通过“清洁航空计划”,将eVTOL与基础设施、能源网络(如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充电设施)整合规划。这些举措都表明,低空经济正从“分散探索”走向“系统推进”,为后续落地奠定基础。
从全球案例来看,成功的探索往往具备2个共性:一是“因地制宜”,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选择推进路径,例如,中国的“集中建设”适应了存量资源不足的现状,美国的“存量改造”充分利用了现有航空资源,中东的“规划先行”发挥了新建城市的优势;二是“政府与市场协同”,政府通过政策引导(例如,明确低空开放时间表)与资金支持(例如,专项补贴)降低行业风险,市场通过技术创新(例如,降低eVTOL成本)与商业化探索(例如,试点空中出租车、物流配送)提升效率,两者形成互补,避免“政府包揽一切”或“市场无序发展”的极端。
未来,低空经济的落地还需解决3个核心问题:一是“成本控制”,通过技术迭代(例如,电池能量密度提升降低续航成本)与模式创新(例如,“空中出租车+物流配送”多场景复用站点),降低飞行器与配套设施的建设、运营成本,让空中出行价格逐步接近高端出租车(据预测,2030年eVTOL的人均出行成本可能降至每千米3~5美元,接近纽约、伦敦的高端网约车价格),具备市场竞争力;二是“公众信任”,通过持续的安全测试(例如,累计飞行时长突破10万小时)、透明的信息公开(例如,定期发布安全数据、噪声监测报告)、多样化的体验活动(例如,公众试乘、校园科普),提升社区对空中交通的接受度,让空中出行从“新奇事物”变为“日常选择”;三是“规则统一”,通过国际间的标准协同(例如,中美欧互认适航标准)、跨部门的政策衔接(例如,民航、交通、住建部门协同规划站点),为跨区域、跨场景运营创造条件,避免因规则不统一导致的“碎片化运营”。
只有当这3个问题得到解决,空中出行才能真正融入城市交通体系,与地铁、公交、出租车形成互补,共同构建“地面+低空”的立体交通网络,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,提升出行效率。
归根结底,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而非“闪电战”,需要行业、政府、社区的长期协作——制造商需持续提升技术可靠性,政府需完善规则并保持政策稳定性,社区需逐步理解并接受新的出行方式。只有摒弃“单点突破”的思维,从系统视角推进每个环节的完善,才能让飞行汽车勾勒的“无拥堵出行图景”真正照进现实,让低空经济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(本文摘编自Business Aviation网站)